战火之中结下的情谊总是热烈而深刻,当人们共同跨越过硝烟与苦难、共同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斩不断的情谊与羁绊。这种情谊与羁绊不单只存在于战友之间,同样也存在于军人与百姓、国家与国家之间。
从1955年3月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从朝鲜撤离。连续数年身在异国,终于迎来归期,志愿军们本该归心似箭、激动喜悦,然而车站却一次次上演着悲伤的离别场景,充斥着中朝军民依依惜别的哭声,志愿军们在撤离朝鲜之前,甚至做出了一件史无前例的事。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是如何建立的?志愿军们在撤离之前又做了什么事?
战火中建立的深厚情谊
说起中朝之间的友谊,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抗美援朝,但事实上,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朝两军之间的联系就已经建立。
占领东北的日军被驱逐之后,东北迎来的并不是和平,而是国民党的虎视眈眈。蒋介石争取到了美国的军备支持,迅速向东北进军,国民党很快占领了长春、沈阳等多个重要城市。共产党想要解放东北,但北满、南满的通道已经被切断,解放难度大大增加。
展开剩余88%解放军面临十分棘手的局面,而当时帮助解放军解决这个困境的,正是朝鲜。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朝鲜与南满接壤,若能得到朝鲜的支持,将对解放东北起到重大作用。共产党当机立断选择向朝鲜寻求帮助,朝鲜很快给出了肯定答复。
当时的朝鲜并没有完全独立,但仍然坚定为解放军提供帮助。平壤城很快成立了一个秘密办事处,朝鲜成为了沟通东北解放军和南满解放军的秘密桥梁,让两地解放区能够顺利进行物资和兵力的转移。除此之外,朝鲜在1948年还为解放军提供了多达5万吨的粮食支援。
朝鲜的帮助对东北解放意义重大,共产党和解放军也将朝鲜的恩情深深记在了心中。因此,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也义不容辞地向朝鲜伸出了援助之手。长达数年的战火,也让中朝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
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无畏,像守卫自己的国家一样,用热血和生命守卫着朝鲜的土地。将近三年的无数次战斗,中国志愿军牺牲人数高达36万,正是这些英勇战斗、不畏牺牲的战士们,用他们的鲜血凝聚成了两国之间牢不可破的情谊。
如果说中朝两军的情谊建立在同生共死的战场之上,那么中国志愿军和朝鲜百姓的情谊则建立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中国志愿军以生命守卫和平固然值得朝鲜人民的敬重和感激,但对朝鲜人民来说,中国志愿军带给他们的帮助远远不止于此。
中国志愿军在朝鲜的几年之间,并不是仅仅活跃在战场之上,他们的身影可能出现在朝鲜的任何地方,和朝鲜群众一起建设他们的家园。在没有战斗的时候,中国志愿军会帮助朝鲜人民进行种地、开荒、挖井、盖房、修桥等各项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在朝鲜期间,帮助朝鲜百姓开荒6000多亩,耕地超过42万亩,插秧、播种将近20万亩,除草、收割超过230万亩。而在建设方面,志愿军帮助修堤坝2000多条,开挖新井1000多口,修建桥梁7000多架,新建房屋、学校等建筑超过1万所。
战争带给人类的不止有死亡,还有艰苦的生存。食不果腹、流离失所,都是战争的附加品,经历过战火的城市,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去重建。中国志愿军的积极帮助,极大提升了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速度,减少了战争“后遗症”带给他们的痛苦。因此,朝鲜人民发自内心地认为,中国志愿军可敬可爱。
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在几年之间建立起了深厚情谊,然而再深厚的情谊也不能阻挡分离的到来。1958年2月,中朝两方发布声明,从三月起,驻朝中国志愿军将分批次陆续撤离。战斗3年,驻守5年,中国志愿军终于等到了回家的日子。在撤离朝鲜之前,志愿军们做出了一件古今中外都史无前例的事。
史无前例的“撤离行动”
军队的撤离并不是一件小事,需要进行物资清点、交接等各项事宜,准备工作繁多,在撤离声明发布不久,志愿军总部的撤离训令就紧随而至。训令多达12条,涵盖了撤离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加强警戒、信息交接、物资交接等各项规定。
在这12条训令之中,除了一些常规的军队移防条令之外,还有两条看上去并不“专业”但非常令人暖心的命令。其中之一是要求志愿军们离开之前对防区进行一次完整的修缮与打扫,将防区干干净净、完好无损地交还给朝鲜人民军。
另一条则是要求志愿军离开的时候,除了军械装备、个人物品之外,不得带走当地人民的任何物品。这两条要求对于军队移防工作来说并不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史无前例,从来没有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军队提出过这样的撤离条令。
中国志愿军面对这样“不同寻常”的要求,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而是欣然接受、严格执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不从百姓手里拿走一分一毫,还是在归还营地之前进行打扫修缮,都是本来就应该做到的事。
1953年停战之后,驻守在朝鲜的志愿军们需要解决食宿问题,当时志愿军们就一直践行着“自力更生”的原则。有一些志愿军驻守在偏僻山区,就自己动手在驻地修建营房,战争期间志愿军们吃军粮,而休战之后,驻地的志愿军们开始开垦菜地,自己解决食物问题。
“自力更生”是上级的要求,也是志愿军们自己一直坚守的准则。修建营房是个大工程,但志愿军们从头到尾没有给朝鲜人民添麻烦,能够烧制的建筑材料就自己动手烧制,不能自制的如木材、玻璃等就从祖国运送过来,建筑过程更是由志愿军亲自完成,没有聘请一名工匠。
1958年撤离之前,志愿军们更是严格遵守命令,对营地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修葺和打扫,将营房和各种生活工具都修葺一新,将整个驻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各种生活设施、用具一应俱全,甚至像往常一样,将水缸里添满了水,保证朝鲜人民军接手之后就能立刻入住。
除了将营房修葺一新和打扫干净之外,志愿军们还在营房里用树枝、石头等各种物品拼出了代表中朝友好的图案,相信朝鲜人民军在接收的时候一定会惊喜不已。
浩浩荡荡的最终送别
情谊越深厚,分别就越令人悲伤。相信接到撤离令的时候,志愿军们的心情是喜悦、激动、充满期待的,然而当分别的这一天真正来到,每个人都被离别的伤感笼罩,流血不流泪的铁血战士们,面对离别也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在志愿军撤离的日子,起床最早的也许不是即将离开的志愿军,而是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
每一批志愿军撤离的当天,朝鲜人民都会早早地来到街上,在沿路上等待着即将离开的志愿军,为他们送别。
这些送别的人群中,有朝鲜人民志愿军,也有普通的老百姓,人们密密麻麻地站在街道两旁,人群汇成一条长龙,一眼望不到头。人们手中都拿着形形色色的物品,有鲜花水果,有干粮面饼,这些物品也许并不贵重,但对这些刚刚经受过战乱的老百姓来说得之不易。
志愿军走过来的时候,后面的人们纷纷往前挤去,将手中的物品高高举起努力向前递,希望能够通过它们,将自己沉甸甸的心意传达给这些英勇无畏、可亲可敬的志愿军。
有的朝鲜大妈,甚至将自己结婚时候戒指和发簪拿了出来,努力往志愿军手中塞。对这些带来和平并且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的英雄们,人们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赠送。当然,这些贵重物品志愿军肯定不会收,即便没有硬性规定,他们也绝不会拿百姓一针一线。
队伍中有人唱起了欢送的歌谣,有人挥舞起了欢送的条幅,他们哭泣着歌唱,热烈地送别。为了能够亲自送别这些英雄朋友,有许多人不辞辛苦,赶了几十里路来到这里,即便他们也许只能被淹没在人群之中,不能与志愿军说上一句话,手中的物品也不能成功赠送。
朝鲜群众热情,朝鲜人民军更热情。有些来送别的人民军甚至直接几人一组,将中国志愿军扛在身上抬着走。一路上,送别的人群不断,直到志愿军们坐上了火车,车门外依然人潮拥挤,在火车驶离之前,并没有一个人愿意提前离开。
人声被车窗阻隔,但人们送别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继续不遗余力地挥舞着条幅、挥动着手臂。车内的人和车外的人共同经历过几年的艰苦岁月,有着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可几年的陪伴即将结束,此次一别,再难重逢。
火车终会有驶离的一刻,离别的时刻终将到来。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在眼泪中分别,这也许是最终的分别,但绝不是情谊的终结,无论是中国志愿军、朝鲜人民军还是朝鲜人民,都会铭记这几年的岁月,跨越生死的深厚情谊也将在他们心中永存。
结语:
战争爆发时,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冲锋陷阵,为朝鲜的和平出生入死;战争结束后,中国志愿军积极参与农业、建设等工作,主动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而在撤离朝鲜之前,中国志愿军认认真真修葺、打扫营房,这虽是一件小事,却也是中外史无前例的义举。
对敌人英勇无畏,为人民无私奉献,对友军赤诚仗义。中国志愿军是当之无愧的仁义之师。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